从隋朝到今天,有这样一个企业,经历了超过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依旧屹立不倒。
它没有扩展过多的业务,也没有跟随潮流做过太多的尝试,却凭借一项古老的技艺,稳稳地走到了今天。
那么,是什么让它从隋朝延续至今,变成全球上最长寿的公司?它的古老技艺又是什么?
公元578年,小日子飞鸟时代,圣德太子在朝廷上看到中央集权逐渐走弱,感觉形势不妙,于是他决心借佛教的力量强化天皇的权威,同时推动社会的变革。
为了使佛教在小日子生根发芽,圣德太子决定兴建一座象征性极强的佛寺——四天王寺。
但在当时的小日子,精通佛教寺庙建筑的工匠十分稀缺,所以,他从百济王朝(今韩国)邀请来了一位经验比较丰富的建筑师柳重光。
作为当时少数能够承接如此复杂任务的工匠,柳重光在接到此任务后便毫不犹豫地跨海来到小日子,参与四天王寺的建设。
在他的运作下,寺庙的功能布局被精心设计,其中设有敬田院、悲田院、施药院等部分,体现了佛教关注民生、减轻疾苦的精神。
当时,此寺一经完工,便成为了飞鸟时代的文化地标,也象征着佛教在小日子逐步扎根。
四天王寺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柳重光也因此获得了圣德太子的高度评价与信任。
于是他决定定居小日子,并改名金刚重光,专注于继续为小日子修建佛教寺庙,为了将这一事业长久延续,金刚重光创立了金刚组,作为专业的建筑公司,专门承接佛教寺庙的建设项目。
随着金刚组慢慢地发展壮大,金刚重光意识到,仅靠一时的努力并不足以让这个事业持久繁荣,于是,他建立了家族式的传承体系,力求将工艺技能和管理经验代代相传。
依靠着家族式的传承模式,金刚组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严谨的工匠培训与管理制度:
每一代工匠不仅需要继承前人的技艺,还被严格要求在实战中不断磨练,而堂主作为家族的领袖,不仅负责组织大型工程,还要肩负起培养下一代匠人的重任。
这种传承模式虽奇特,但却保证了金刚组技艺的延续与发展,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核心技术始终未曾失传。
1868年,明治维新的滚滚浪潮改变了小日子千百年来的传统秩序,也彻底打破了金刚组赖以生存的旧有格局。
明治新政府颁布《分离令》,佛教失去了国教地位,与之相关的寺庙开始被压制,曾经庇护金刚组的四天王寺被剥夺了官方拨款。
金刚组世代相传的造寺工匠地位不再,家族也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几百年来的稳定局面戛然而止,金刚家族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面对这一巨变,金刚组的家族传人不得不寻找新的生路,他们很快意识到,传统的佛教建筑虽然逐渐萎缩,但快速地发展的城市建设和商业建筑却有几率会成为新的机遇。
于是,家族果断转型,开始承接民间建筑与商业项目,将代代相传的技艺运用到新的领域。
随着二战的爆发,金刚组再次面临巨大的危机,这次,不同于以往的困境,战争的爆发让原本依赖寺庙建设的金刚组几乎面临倒闭的边缘。
小日子社会的资源和注意力几乎全部投入到了护国神社及军神的建设,佛教寺院的修建几乎停滞,金刚组的生意急剧下滑,收入锐减,生存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就在此时,金刚组决定调整方向,投资制造军用木箱,这帮他们成功渡过了战争时期的经济危机,为企业保存了命脉。
随着战争结束,小日子社会开始恢复和重建,尤其是寺庙的复兴建设带来了新的商机,金刚组迅速抓住了这一机会,重新投入到寺庙建筑的修复和新建项目中。
上世纪80年代,金刚组看到了房地产行业的火爆,开始大规模购买土地,期望借此扩大自己的资产。
然而,泡沫破裂后,房地产市场惨遭重创,金刚组的资产大幅缩水,债务迅速累积,企业陷入了困境。
进入90年代后,建筑市场的需求急剧变化,慢慢的变多的寺庙开始选择使用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取代传统的木结构,这使得金刚组的传统业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变化,金刚组决定跨足水泥建筑领域,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竞争优势,其在价格上的激烈竞争反而让企业不断亏损。
为了填补这些亏损,金刚组又开始涉足公寓建设,然而,这一决定并没有缓解其财务危机,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困境。
到2005年,金刚组的收入已降至75亿日元,而负债却高达40亿日元,企业步入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金刚组迎来了转机,2006年,知名建筑公司高松建设收购了金刚组。
新的领导团队并没有急于推翻旧有的基础,而是保留了金刚组的核心技术团队,并重新聚焦于寺庙建筑这一传统业务。
与此同时,公司开始对资源进行整合,加强了成本控制,并注重强化员工的经营意识,曾经以工匠精神为主的金刚组,现在也开始注重管理和效益,目标是确保不再出现亏损。
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和转型,金刚组逐渐恢复了活力,回归到专注于高端佛教建筑的核心业务上。
那么,为什么金刚组总能在危急时刻化险为夷,并且传承1400多年,至今仍蒸蒸日上呢?
或许,其长寿的秘诀,并不仅仅在于它精湛的木工技艺,而是更在于它不断与时俱进、灵活适应的能力。
在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中,不仅金刚组为了存活做了转型,其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也进行了创新和优化。
公司将工匠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由5到8名成员组成,成员各有所长,专注于不同的领域。
这种分组协作的方式确保了金刚组的高效运转,同时也激发了各小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每个小组既相互切磋技艺,又通过竞争提升技术水平,总部根据各小组的能力与特点,合理分配工作任务,这样的机制不仅保证了工作质量,也促进了技术的不断创新。
这种独特的组织方式,为金刚组应对行业变革、保持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此外,金刚组的家族传承制度也是其长寿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与传统的长子继承制不同,金刚家族在选拔接班人时更看重的是责任心、智慧和健康的心态。
所以,继承人并不局限于家族的长子,而是根据真实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人选,这种传承方式确保了企业文化和工艺的延续,也为金刚组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与动力。
最后,金刚组从始至终坚持着工匠精神,将职人技传承了千年,每一根木柱、每一块横梁的接合,都经过精细打磨与巧妙设计。
最令金刚组骄傲的是,他们的木结构建筑无需使用钉子,而是通过传统的纵横卡位技术,使得屋顶得以稳固。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金刚组从始至终坚持传统工艺,但它并不排斥外部的变化和技术革新。
在修复木结构建筑方面,金刚组注重结合现代技术与传统技巧,积极与高校合作,推动新一代工匠的培养。
通过这样的形式,金刚组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精髓,还将创新的力量注入其中,使得木质建筑的修复技术更成熟,并具备了与现代建筑材料的竞争力。
它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迷失方向,而是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吸收外部的技术与理念,使得这个古老的企业在现代社会依然充满生命力。
金刚组的成功,不仅源于其深厚的工艺积淀,更在于其灵活应变的能力和持续创新的精神。
在千年风云变幻中,金刚组不仅守护着过去的荣耀,也不断开创着属于自己的未来。
2、世界上最长寿的家族企业,就一招存活了1400余年,界面新闻,2018年1月18日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